|
乌合之众释义: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本书作者说:“现代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只要属于有组织的群体中一员,人就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了好几步。”
想起前几日网络新闻的女医生自杀事件,原本小范围内的矛盾最终因为男孩家人借助网络力量推波助澜,在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没有弄清事情真相的前提下,网友们的评论和吐槽导致不可收拾演变成一场悲剧。女医生以死证清白,这背后,就是群体力量乌合之众的迫害。
人多势众的时候,个人会产生一种幻觉,感到自己力大无穷,不可战胜,因为法不责众知道自己做什么坏事都不会遭到惩罚,所以就不负责任。今天网络泥石流般舆论,更是常见。
群体不擅长讲理,却善于行动,这其中一些不法人群借助于群体的力量将个人私欲得到扩展,那些组织群体里的领导人物不见得个个都有真才实学,却都是演说家。在那些非法的传销团队中尤其明显。
那些团队中的领袖最擅长用的方法有三种:断言、重复和感染。当一件事通过反复的叙说,再用天才般口才感染大家,恭维大家,虽然这个过程不那么快,可是一旦生效,他的力量和效果便会相当持久。这个时候个人在组织群体里是丧失了许多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和这个社会在遇事时,要理智大于情感,因为感情用事总是容易出问题,但是只要你认真想一想: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有的宗教迷信根本就不符合逻辑,可它们是多么的顽强,甚至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最聪明的天才也要屈从它们的规矩。所以实际上情感是占了上风,那些非真实的东西总是压倒真实。
关于群体精神迫害的,很多专家提出要用制度和规则来约束它,但是你会发现,制度和规则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制度可能在这里有明显效果,换了人群就会是相反的效果。
研究表明,影响群体精神的是幻想和词语。尤其是词语,那些虚幻而强大的词语,所产生的惊人力量就如上述例子,女医生不堪网络语言的暴力以死证清白一样。
书中提出群体中哪些是最厉害的乌合之众?答案大吃一惊,因为背后是一众受过教育却在社会上受挫的人群。步入社会开始工作时,才会明白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在创造力,判断力,责任感方面都具有优秀品质的人,而专业程度只是其中一方面,所谓情商比智商重要。那些但凡在工作岗位上成功的人士无一不是意志坚强,综合素质优秀的精英。
但是看看今天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培养孩子以什么为主?考试,分数,名次,无一不是这些,在最合适,最有机会锻造的青少年,一概被繁重的学业,如山的书籍压得喘不过气来,到了20岁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培养所谓的综合能力,可是在经过了十几年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后,那些曾经的创造力,好奇心已经丢失大半。
在国外比如英国,教育培养的方式不是用书,而是用事情本身,比如说,工程师是在车间里培养,而不是学校里,这就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准确地达到他的智力所能及的高度,如果不能走的更远,他可以当工人或者工头,如果达到规定的高度,他可以当工程师,比起让个人的终生职业取决于十几岁时参加的一场考试,这种方式对社会来说要民主有用得多。
而当我们在学校学了十几年的理论知识,千辛万苦的考了无数次考试,终于走出学习的大门面对社会时发现,你的那些分数,证书,都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用处,你的思考路径,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抗挫折力才是工作是否进展顺利的根本基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些曾经的荣誉和骄傲在现实面前被踩的支离破碎时,其中一部分人就会变得颓废和不满,而有着文化基础的这些人就变成了随时会听从乌托邦分子和花言巧语的人煽动的对象。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课堂教会我们的就是要背书,各种科目,各种文章,然而获得了知识却找不到相应的工作,这就是把大家都变成了反抗者。
通过作者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了乌合之众背后的原因,遇到群体效应所描述的事件或是观点,三思后行,理性的看待群体行为,提醒自己时刻要保持独立的和清醒的思考才会有更加睿智的人生。 |
|